新闻中心 /News
三亿体育看图学史 驰骋在中国上的“钢铁巨兽”——苏制T-26坦克
三亿体育看图学史 驰骋在中国上的“钢铁巨兽”——苏制T-26坦克说起坦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陌生,从电视、电影、玩具等方式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了解,但说起抗日战争的中国坦克,大家可能会有各种疑问,“什么?那时中队还有坦克?”,是的,有坦克三亿体育,而且型号众多。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苏制T-26坦克在抗日战场上“崎岖而又坎坷的一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的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尤其是各类武器装备极度短缺。国民政府不得不向其他国家求助。1937年8月21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9月初国民政府派遣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杨杰,中央执行委员张冲,以“实业考察团”的名义赴莫斯科求援。
此后苏联陆续向中国提供了飞机、坦克、大炮、弹药等武器装备,并相继签订了三期信用协定,共计2.5亿美元(至苏德战争爆发,实际到账使用约1.73亿美元)。苏联的这些援华物资基本都是由新疆进入我国,一部分再转至甘肃兰州,再由兰州转至全国各抗战前线。当年我党在新疆、兰州、西安设立的八路军办事处其中一项职能就是为了联系苏联,为援华物资的转运提供帮助。在苏联援华的武器装备中,就有本文的主角苏制T-26坦克82辆(有说83辆)。
T-26坦克是苏联以英国维克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1931年正式定型,重量约9.5吨,装甲厚度15毫米,乘员3人,装备45mm炮1门,该炮能在500米距离上击穿6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及7.62mm机枪1至3挺(1933年式炮塔1挺、1937年式炮塔2~3挺,提供给中国的主要为1933式)。
援华的的苏制T-26坦克主要装备于国民军200师(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该师前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首任师长为杜聿明,后由戴安澜接任。该师一个团就配有70辆T-26、4辆BT-5、18辆菲亚特CV-33,坦克及各类战车总数更是高达200多辆,是当时中国陆军装甲力量最强的部队。
1939年11月,隶属于国民军第五军的200师南下参加桂南会战。当时的战场上日军的坦克主要为式坦克战车(另有少量九四式坦克),这种坦克对于欧洲战场来说是“皮薄馅大”的“移动棺材”,但对于缺少反坦克武器的中国战场来说却非常致命。200师的到来一定程度改变了这种状况。在昆仑关战役中T-26坦克可以轻易击穿日军式、九四式坦克的装甲,对日军的各类战防炮也是一炮一个,让日军尝尽“切腹之痛”。根据参加此次战斗的日本老兵回忆,当时他们在一个高炮阵地,突然发现在1500米外出现了“大的惊人的坦克”,2门日军的火炮即使击中了这辆坦克也无法阻止它继续前进,日军的中队长只能喊到“不要再管那个怪物了”,这个怪物就是T-26坦克。
最终,在中队的英勇作战和机械化师的辅助下,昆仑关战役取得了胜利,日军第二十一旅团几乎被全部歼灭(杜聿明回忆录称击毙第21旅团四千余人,日军战史承认阵亡二千余人)中队除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之外,日军班长以上军官被击毙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可见第21旅团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国民政府将派兵入缅作战,派出的部队中就包含装备有T-26坦克的200师。但谁也不会想到这次入缅作战将成为它的终曲。
1942年2月约有10万人的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同英军、缅军对日作战。由于运输卡车的载重量太小,造成T-26坦克必须拆解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运输,到达指定地点后再进行组装。这样操作不仅繁杂且容易出错造成坦克故障,致使本就数量不多的坦克部队雪上加霜三亿体育。
1942年3月7日,200师日夜兼程赶到战斗最前沿的同古,这里的英队士气低迷,都想着早日撤回印度,并没有坚守同古的打算。
为了掩护英军安全撤退,接到命令的200师决定坚守同古。当时的200师士兵大约1万人左右,火炮200多门,坦克数辆(多数坦克还驻守于腊戍),空军数量为0三亿体育,而日军士兵就有4万余,坦克40多辆,火炮近500门,还有40余架飞机的空中支援,可谓是实力悬殊。
面对这场实力差距巨大的战斗,200师师长戴安澜亲赴一线指挥战斗,中队多次打退日军的疯狂进攻,为英军撤退及后方防线布置争取了时间。终在苦战12天后,戴安澜率军突围。同古会战以远征军阵亡2000余人后撤100里,日军伤亡5000人占领一座废墟城市而结束。连日军都称赞道“这是我们在缅甸打的最苦的一仗”。反观这场战斗中的T-26表现,只能说是聊胜于无,后勤和道路原因使为数不多的坦克又“趴窝”几辆,线辆,加之坦克兵训练不足、指挥混乱,原本的攻坚利器只能当辅助步兵的工具,或者干脆做了定点的炮塔。
随着的发展,除了几场局部的小胜利外,远征军也是且战且退,最终接到命令从野人山撤退回国。而大部分火力强大的T-26坦克及一些重武器由于运输及后勤的原因直到日军占领腊戍也未能上场。
至此参加入缅作战的T-26坦克,除极小部分被日军摧毁和远征军自行爆破外,大部分都被遗弃在撤军回国的路上(有资料说接到上方命令,丢下T-26等运输不便的坦克及重武器来阻挡日军的追击),都被日军所获。在后来的第二次入缅作战中,日军将这些坦克当做固定火力点,反而给远征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真是令人唏嘘。
滇西松山要塞的滚龙坡据点上的T-26坦克。该车在1942年被200师毁坏遗弃,被日军缴获后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图为1944年远征军第11集团军第8军攻破要塞所摄。
再到后来,苏制T-26坦克在中国抗战中的记录越来越少。直到1944年11月,日军进犯广西龙江渡口,守卫渡口的中队中有第142团战车第2营的6辆左右的T-26坦克,给准备强渡龙江的日军造成极大的麻烦。这就是T-26坦克在抗战中最后记录。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军工极其落后,特别是坦克,根本没有自己的生产线,所有坦克只能依靠从其他国家购买。当时购买的坦克也是五花八门,各个国家的各种型号都有涉及,搞个“万国坦克展览”都不为过,如法国的雷诺、意大利的菲亚特3000、英国的维克斯M1936、德国的一号坦克、苏联的T-26、美国的M3A3等等。
虽然这些坦克没能从根本上扭转抗日战局,但在局部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也是中队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尝试,学会了“走路”以后才能“奔跑”。我们不能忘却这些战车及它们的故事,更不能忘却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铭记历史方知来路不易,心怀信仰才能砥砺前行。